Monday, July 2, 2007

不愛台灣的指考國文

今年指考國文考題文言比例大幅增加,政治不正確,加上還要人翻譯始皇帝時代的古董文章《諫逐客書 》,擺明跟島上執政當局火熱推動的「以血統作忠誠檢查」嗆聲,不愛台灣至極!也難怪眾多高中考生會怨聲載道說這文章太難,看不懂,又臭又長了。

受了正統「愛台灣新教育」的台灣未來希望,自然是看不懂這種不愛台灣的文言文章的。

--
諫逐客書 - 李斯

會韓人鄭國來閒秦,以作注溉渠,已而覺.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:「諸侯人來事秦者,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,請一切逐客.」李斯議亦在逐中.斯乃上書曰:

臣聞吏議逐客,竊以為過矣.昔繆公求士,西取由余於戎,東得百里奚於宛,迎蹇叔於宋,來丕豹、公孫支於晉.此五子者,不產於秦,而繆公用之,并國二十,遂霸西戎.孝公用商鞅之法,移風易俗,民以殷盛,國以富彊,百姓樂用,諸侯親服,獲楚、魏之師,舉地千里,至今治彊.惠王用張儀之計,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、蜀,北收上郡,南取漢中,包九夷,制鄢、郢,東據成皋之險,割膏腴之壤,遂散六國之從,使之西面事秦,功施到今.昭王得范睢,廢穰侯,逐華陽,彊公室,杜私門,蠶食諸侯,使秦成帝業.此四君者,皆以客之功.由此觀之,客何負於秦哉!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,疏士而不用,是使國無富利之實,而秦無彊大之名也.

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隨、和之寶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劍,乘纖離之馬,建翠鳳之旗,樹靈鼉之鼓.此數寶者,秦不生一焉,而陛下說之,何也?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,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,犀象之器不為玩好,鄭、衛之女不充後宮,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,江南金錫不為用,西蜀丹青不為采.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,必出於秦然後可,則是宛珠之簪,傅璣之珥,阿縞之衣,錦繡之飾不進於前,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.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,而歌呼嗚嗚快耳者,真秦之聲也;鄭、衛、桑閒、昭、虞、武、象者,異國之樂也.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,退彈箏而取昭虞,若是者何也?快意當前,適觀而已矣.今取人則不然.不問可否,不論曲直,非秦者去,為客者逐.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,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.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.

臣聞地廣者粟多,國大者人眾,兵彊則士勇.是以太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卻眾庶,故能明其德.是以地無四方,民無異國,四時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、三王之所以無敵也.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,卻賓客以業諸侯,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,此所謂「藉寇兵而齎盜糧」者也.

夫物不產於秦,可寶者多;士不產於秦,而願忠者眾.今逐客以資敵國,損民以益讎,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,求國無危,不可得也.

秦王乃除逐客之令,復李斯官,卒用其計謀.官至廷尉.二十餘年,竟并天下,尊主為皇帝,以斯為丞相.夷郡縣城,銷其兵刃,示不復用.使秦無尺土之封,不立子弟為王,功臣為諸侯者,使後無戰攻之患.

4 comments:

Ting said...
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.
Red said...

簡單地回應一樓已經刪掉的文章 (yeah, 我還是看得到那篇 comment :) )

我覺得這篇文章大概是出題委員對現今教育部種種政策的反擊, 當然有它隱含的用意在裡面. 用古諷今本來就是讀書人的專長. 不過我同意這樣大辣辣地在考題裡出著這般明顯的題目 不是很妥當。當然出題委員這邊可以看做是對「血統檢驗」反制,但事實上也可視作對教改方向的回應,畢竟除了這篇諫逐客論外還有一堆文言文的題目。

文言文中的意識型態是甚麼?四書算是比較有政治味了的吧?你我身邊可有人念了論語就真的支持起了封建帝制來?為了這種原因就封殺是對岸文革才搞得出來的把戲。今天說文言文有意識型態才被打壓,不如說是當政者為了強加自己的意識型態染指於其上才這樣做。只有極端焦慮沒自信的「文化」才做得出這種事。一定要搞也請去搞歷史這種向來為統治者服務的工具,搞文學做啥?

不曉得別人怎麼樣 我的認知先秦的文章算是易懂的文言了, 杜正勝之前很自豪地引了胡適之的話說胡跟他一樣不支持講成語。胡適反對的是「用典」而不是用成語。那些掺了大量典故與僻字的文章才叫難讀。李斯這篇文章絕對可算是說理文章的經典,文采俱優又不難懂,現今的小朋友如果連這等文章都讀不通,怎能期待有足夠的能力運用「國語文」?

國文的目地就是要讓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本國語文,古文跟白話本來就不相排斥,今天也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寫文言了,但這些經典如果連讀懂的能力都沒有,白話文要好大概是很困難的。看看網路上常流傳的爆笑作文,或許有些是假造的,不過再這樣下去,怕是公文書上出現注音文的日子也不遠了。

自身的經驗,像現在跑來番邦唸書,唸到博士了還只能寫出跟番邦中學生差不多程度的文章,就深切體認到語文能力有多重要了。要脫貧,要階級流動,要有競爭力,沒有這基本能力一切都是白搭。

Ting said...

那看來下次要把修養練更好一點:)
送出去回應前要深呼吸幾口氣XD

----

你誤解我所指的意識形態是指啥
所以你紮了一整段稻草人

至於要怎樣讓學生
藉由國文課所選文章
把語文運用能力練好

我大概只有以下一些看法

文言文不是唯一的途徑

加上以我們上文言文的方式
我也不覺得真的有對語文的實際運用有所幫助

如果要加重古文的話
我傾向詩詞
個人以為
會比我們那個年代所挑選的一堆議論文
更有機會讓學生理解如何精練使用文字

另外未來社會要更需要的是
如何有邏輯的表達自身的思想和主張
這才是話文教育要加強的
固然不少好的古文的確有做到這點
但是何需拘泥於古文呢?

你最後的結論固然沒錯
只是我不知道國民義務教育
到底適不適合這樣做

又更甚者到底在我們的義務教育裡頭
語文課程應該由政府來規劃到怎樣的程度?
我現在算是越來越傾向主張全面開放:
讓市場來決定
到底古文需不需要大量地被放進教材裡

當然要這樣做
考試的型態要轉變
不能再有任何形式的聯招了

-Ting

Red said...

所以你所指的文言文的意識型態是指甚麼?只希望不是指本土意識的相對面才好。

詩詞是好,可能也受歡迎些,但這就好像連白話文章都寫不好就要人寫新詩一樣,可別忘了那些詩家詞人每個人背後都是有深厚「散文」能力做底的;只教唐詩宋詞不如教些方文山寫的歌詞還更受歡迎,不是嗎?

並不是一味地古文至上要每個人都要加強古文(這古文兩字的範疇也太大了些),但台灣現在的做法我是覺得並不只是教育專業的考量了。

不知道這種教古文的方法有甚麼地方不好了?語文畢竟不是物理化學,習得了公式自己導一導就算是會了的。另外怎樣才算「古文」或說「文言文」?三國水滸西遊紅樓算不算?說真的,我不覺得看懂這幾本書的人會看不懂李斯的諫逐客書。文言當然不是唯一的途徑,但今天畢竟教的是國文,不是小學的國語。

另外全面開放是很好,這就跟自家家長放學後再找時間幫小孩補習一樣,在台灣是遙不可及的夢。